top of page
Search

印度與佛教

仙成師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創始人是 喬達摩,悉達多, 也就是我們尊稱的釋迦牟尼佛。 跟其他宗教不同的是, 佛陀是一位真實在歷史中存在的人物, 他是一位思想家, 也是教育家, 更是古印度重要的宗教改革者。 釋迦牟尼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的王族家庭,為剎帝利種姓。 大約是西元前六世紀, 出生地是由釋迦族統治的迦毗羅衛國, 父親是 淨飯王, 而母親是 摩耶夫人。

世尊大約八歲的時候開始求學, 接受禮儀和知識的學習, 十九歲的時候結婚生子, 過著尊貴的王室生活。 然而優渥的生活以及物質無窮的享受, 並無法滿足世尊對於人生究竟的探討。 於是在世尊二十九歲的時候, 跟著五比丘出城過著艱難無比的苦修生活。

經過了六年的苦修, 經歷了 不乞食, 或是乞食一家或三家。 不避雨季, 常吃菜根, 不淨食進, 常保靜默的日子, 世尊體悟到了苦行非道的道理。 於是接受牧羊女的羊乳供養, 並在親睹明星之後, 體悟到了宇宙不生不滅的真理, 開悟成佛, 而那一年是三十五歲。 佛陀經歷了四十五年的傳法於八十歲進入涅槃。

佛陀入涅後, 佛教總共經歷了三次重要的集結, 分別是佛陀入滅後, 由弟子大迦葉尊者領導眾僧, 於靈鷲山下, 王舍城的七葉窟進行了第一次的集結, 人數約五百, 由阿難尊者口訴世尊在世時的偈頌。 而集結成經, 為雜阿含經。

第二次的集結, 大約在佛滅度後的一百餘年, 地點是在吠舍離城, 人數約七百人, 那時的集結因為親近佛陀的弟子都已經圓寂, 是故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 各抒己見, 沒有完整的整合, 僧團反而分裂成 大眾部以及 上座部兩個部派。大眾部重視的是個人的實修與內證。 而大眾部重視的是佛法的流佈以及佛理的宣說。

第三次的集結大約在佛陀滅度後的三百年, 是由孔雀王朝的 阿育王在首都 華氏城統籌, 正式將佛教定為印度的佛教, 將佛陀的言教整理成冊, 並將佛教往外傳播, 其中重視實修與內證的上座部往南傳到了現今的泰國, 寮國, 緬甸等國家, 屬於小乘佛教。 而大眾部的僧眾經由中亞, 穿過絲路到達 中國, 韓國以及日本等國, 形成了大乘佛教。

而比較特別的是藏傳佛教。 它是屬於一支獨立的派系。 由來是由松贊干布時期, 聯姻的尼泊爾公主毗俱底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將佛法傳入藏區, 而西藏王赤松德贊因為崇敬佛法於是派人到古印度將佛教僧侶寂護以及蓮華生大士, 迎請到西藏傳法, 並將佛教訂立為國教。 新建佛寺, 最後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模式。

而佛教在中國的漢朝, 南北朝, 唐朝, 北宋 都有僧眾, 來到中國進行佛經的翻譯, 並將佛教深植到中國, 而印度的佛教在中國的南宋時期, 因為國家的動亂, 以及本土宗教吠陀教以及婆羅門教的復興, 完全輾壓了佛教的勢力, 最終形成了現今的印度教, 而佛教在現今的印度, 已經只剩下不到百分之一的信仰者了。

佛教目前已經走向式微, 全世界的信仰比例已經只剩下百分之六, 而世界目前的三大宗教分別是 基督教, 伊斯蘭教 以及印度教。

只能說在歷史的恆河之中, 宗教也在成住壞空, 而佛陀親睹的明星, 依舊不變, 圓滿光明。

仙成師合十

2020年5月02日觀世音菩薩法會-麒麟神獸顯聖 2020年6月17日騎龍白財神法會-馬頭明王顯聖






5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隨波的浮沉

隨波的浮沉-- 得與德的醒悟 人生如同大海中的一葉孤舟, 隨著浪潮起伏漂泊。許多人用盡心力不致翻覆, 渴望駛向所謂的成功, 卻在無止盡的追逐中逐漸地迷失自我, 忘記了人生這趟旅程的初衷。 曾有一對弟子, 他們原本修法精進, 福慧雙修, 內心平靜, 老實念佛。...

最堅強的依靠

最堅強的依靠 人生變化無常, 瞬息萬變, 每一天都是未知的旅程, 每一刻都可能迎來無常的摧殘。 在這浩瀚的宇宙之中, 我們是何其渺小, 何等脆弱? 然而, 當人生的狂風暴雨襲來, 若我們有了佛法與仙佛的庇佑, 那將是多麼珍貴的依靠。 最近,...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