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浩瀚如海, 如果問總數, 概括上可用「三藏十二部」來形容, 所謂的三藏, 分別為 經藏, 律藏跟論藏。 如果依照清朝 乾隆年間收藏的《大藏經》。 經, 律, 論, 雜著, 總共為 1669部, 7168卷。 總計約為五千多萬字。 如果我們將視野擴大到其他的佛教國家, 總共所集結的經典, 則預估超過2000部以上。 「三藏十二部」其實是一種分類, 分別是:
1. 經藏: 又稱為 修多羅藏, 是佛菩薩在宣說法要的時候, 上合佛陀的本意, 下合眾生的根器的經教。
2. 律藏: 又稱為 毘奈耶藏, 是調伏眾生的心性, 使其安住在修行的生活之中, 無有違犯。
3. 論藏: 又稱為 阿毘達磨藏, 又稱為 對法藏, 是菩薩或是佛弟子們將自己對於佛法的體悟, 與修行的心得, 整理成論述與後人分享。
而, 「三藏十二部」的十二部, 分別為:
1. 契經: 又稱為 修多羅, 意旨用散文的方式直接記載 佛菩薩的言行教化, 此編寫方式常見於 大, 小乘經典, 雜阿含經等類別。
2. 應頌: 又稱 祇夜。 是在記載 佛菩薩的言行教化之後, 採用古詩般的偈子, 重新的複誦一次。
3. 記別: 又稱伽羅那, 也稱授記。 是 佛陀在教化時, 為自己的修行證量印證, 或者對 七類弟子, 也就是 優婆塞, 優婆夷, 沙彌, 沙彌尼, 式叉摩那, 比丘, 比丘尼 未來的功德與成就做印證授記。
4. 諷頌: 全部用偈頌的方式, 來記載 佛陀的說教。
5. 自說: 又稱 優陀那。 是 佛陀在沒有經過任何人的詢問的時候, 自發性地提出說明與敘說。
6. 因緣: 又稱 尼陀那。 是記載 佛陀說法的緣起, 是因何人, 何事, 何地, 何物。 也就是說法的因緣。
7. 譬喻: 又稱 阿波陀那。 是 佛陀在說法教化的時候, 引用了許多的譬喻, 讓大家更能夠體會 佛陀的教義。
8. 本事: 又稱 伊帝目多伽。 是 佛說弟子 菩薩, 聲聞等眾, 於過去世的行業與事例, 也有稱揚贊頌之意。
9. 本生: 又稱 闍陀伽。 記載了 佛陀訴說在過去生是以何種悲心的修行, 來成就今日不可思議的佛果。
待續
仙成師合十
2019年3月18日 駿宏絕緣材料有限公司開業法會- 龍天護法顯聖


Comentarios